[學務活動特輯]香港城市大學城青優權計畫國際服務學習交流團蒞臨本校訪問

香港城市大學城青優權計畫國際服務學習交流團賴家俊主任(前排右三)、羅敏妍(前排左三)、廖嘉祺(前排左二)與臺北科大學務長吳浴沂(前排右二)、學務處課外活動指導組徐舜斌主任(前排右一)、歐陽楊源(前排左一)合影留念(圖 | 李志明)

文 | 劉俊賢(製造科技研究所)

  香港城市大學城青優權計畫國際服務學習交流團27位師生於本(104)年6月訪問臺北科大,由本校學生事務處課外活動組歐陽楊源老師接待,安排服務-學習課程之方案設計、執行、反思等議題進行交流,二日的活動緊湊且充實,臺北科大亦安排服務-學習課程修課學生及課程教學助理(TA)協助進行,使交流互動得以豐富展現。

緊湊交流行程 城大同學收穫良多

  由計畫執行主任賴家俊、羅敏妍、廖嘉祺三位師長領軍,24位有著共同理念用心參與義工服務的同學組團於6月1日至2日訪問臺北科大,期間參與本校服務-學習課程各授課教師,進行臺、港學生共同上課,並進行四大服務類型的專題發表。城大交流師生亦接受安排,搭乘捷運與本校材資系學生實際赴伊甸基金會新店新移民家庭成長中心及愛網全人關懷基金會中永和據點進行學童服務。更於第2天的交流行程進一步至蕭中正醫院、哈利路亞社區關懷協會、台北真理堂進行機構參觀,實地了解與臺北科大合作多年服務方案的社福機構。參訪過程中城大師生皆熱烈地與各機構參與互動,各機構討論的範疇亦考量港台差異,特別針對台灣現行的全民健保、器官捐贈、社福機構專業分工、學研機構導入人力至社福機構等複雜議題的政策面進行說明,城大師生亦把握機會向社工、督導人員詢問台灣現行社福機構針對服務方案的學生相關措施、方案及執行面問題,並記錄相關資料數據,機構人員皆積極回覆,熱烈的互動讓機構夥伴們對於香港城市大學的師生皆讚譽有加!

世界咖啡館 深度對談激發創意

  藉由此次參訪機會,本校特於結束前以服務學習與服務者個人、社會、機構等層面為議題舉辦了「世界咖啡館」,期盼以真誠地對話讓議題的思考層面更進一步得到發想,並激發不同的火花及思考深度。參與當中的臺北科大教學助理表示,「能在不同的文化背景、語言中,保持著樂於助人與付出的心,並且透過分想讓彼此的經驗交流,雖然忙碌但卻很充實,希望可以有更多機會離開台灣與更多人交流。」了解不同的服務方案切入的立場與想法,對於教學助理在實務課程中的帶領更有碩大的幫助與影響!
  礙於交流時間僅短暫兩天,無法有更多的文化體驗活動讓城大交流團的師生能更深入的了解臺北科大並參與台灣文化,但同學們早已互相約定,要將台灣熱情且富內涵的的服務精神帶到香港,與更多義工同學交流、學習及成長!

文 | 林聖晟(材料及資源工程系)

  人生的任務誠如替自己裝滿一缶沙,年少時自認體悟足已,沙亦滿載。但隨時間沖蝕,再拿起這缶沙罐,不同的領悟將驅使你尋找另一片沙,縱使它們難以區分。

  作為本校的服務-學習TA,這兩天與城大同學介紹許多我們在課程執行面的措施、服務經驗談以及服務機構實際服務、探訪等,盼其多元的內容與方式能讓遠方的客人滿載而歸。交流中彼此暢談了服務後的反思、經驗、想法與理念,過程中我著實大開眼界,除了內容豐美趣味外,夾雜粵語及英語的對話讓交流更添新鮮。不同主修造就了我們對於同樣的事情有不同的思考邏輯,使服務能從不同面向剖析、討論。這讓我更深刻的思考是否常日的思考受到文化與地域的限制,使我們在面對議題有無法跳脫的解讀。

  在服務領域我已積累了許多經驗可分享交流,但互動後我發現,「經驗這東西永遠不嫌多!」

關於城青優權計畫

  香港城市大學城青優權計畫隸屬於應用社會科學系的零學分選修服務學習計畫,於香港及外地超過30所社福機構進行合作,多元的社會服務類型讓學生志工在服務中學習,藉以提升學生的公民參與,期為社區帶來改變。

 

城大交流團師生與臺北科大材資系同學於現地服務後進行團體反思,並針對服務問題進行交流(圖 | 廖嘉祺)

文 | 楊尚霖(機械工程系)

  擔任服務-學習教學助理後帶過各類服務小組,少有機會與他校互動,很高興在交流中認識香港城市大學的同學,並了解其運作方式。城大將服務-學習設定為選修課程,與臺北科大的校定共同必修差異甚大。我過去帶領學生修課的過程中,同學常抱怨服務應為自願參與,而非強迫必修。學校有不同的考量與著力點,因此必、選修也成為交流互動中一大議題。
  交流中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城大同學的主動與好學,長期的服務培養了他們關心周遭的主動,對於充實自我的交流分享的學習熱情都讓我深省。於其中我也有機會親自帶領城大的同學進入機構服務,並在事後引導反思。服務中適逢機構老師移動課室內桌椅,在無人指揮的情況下城大的同學主動加入並協助,不一會兒便完成。服務後的反思城大的同學主動的分享自己的看法,讓反思的過程充實且具思考性。
  在當中我們也進行了「世界咖啡館」的議題對話,藉由分享彼此的故事引導思考,聽到城大同學的服務片段讓我發現不管是何種服務執行方式,都能讓服務者從過程中學習。許多人在服務中突破,修正自己的方式和心態,從給予者變成收穫者。我想「施必受更有福」確為服務-學習的本質,這門課程的價值無庸置疑。
  兩天的交流收穫滿滿,從不同的經驗背景,我們可以思考不同的面向,但是本質都是願意付出的那顆心,我們從服務中學習,從人與人間的關懷,感受人性的溫度,或許我們的語言與文化並不相同,但是我們都因為服務而被連結在一起,就像是夥伴一樣,彼此在各個地方努力,期許我們都懂得付出,在全球各個地方散播這些愛的種子,讓這份愛可以持續下去。